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如何“活”起來?江西師大這場沉浸式實踐給出答案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5年07月28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七月的贛鄱大地,驕陽似火,紅色熱土上正涌動著一股青春實踐的熱潮。近日,江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組織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踐隊伍分赴省內(nèi)多地,走進融媒體中心、革命舊址、紅色創(chuàng)新基地及鄉(xiāng)村田野,以“沉浸式”實踐感悟新聞初心,將理論課堂延伸至社會大熔爐。
基層融媒煉真功:在鮮活實踐中悟“四力”
“一條防汛新聞要同時適配電視、公眾號、短視頻三種形態(tài),這才是基層媒體的‘全能’擔當。”在吉安市新干縣融媒體中心,實踐隊員們圍在編輯臺前,目睹一條民生新聞從線索采集到多平臺發(fā)布的全流程。該中心整合了電視、報紙、客戶端等8大官方媒體平臺,形成全媒體傳播矩陣,“微新干”公眾號長期穩(wěn)居全省媒體類前十,其“扎根本土、貼近群眾”的運營理念讓隊員們深受啟發(fā)。

在新聞中心,電視記者正整理田間地頭的采訪素材;融創(chuàng)中心里,新媒體編輯忙著剪輯鄉(xiāng)村振興短視頻;座談會上,“如何用群眾語言解讀政策”的討論熱烈升溫。“原來基層新聞人既要懂黨性原則,又要懂百姓需求,還要會用新技術(shù)。”隊員們在筆記本上寫下感悟,深刻體會到:基層融媒體正是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練兵場”,唯有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有溫度、有力量。

紅色足跡尋初心:在歷史現(xiàn)場悟使命
“1931年創(chuàng)刊的《紅色中華》報,在戰(zhàn)火中堅持出版24期,這就是革命年代的‘新聞初心’!”在瑞金葉坪村,《紅色中華》報舊址的銹跡印刷機前,隊員們聆聽著新華社前身的故事,指尖拂過泛黃的報紙復印件,仿佛觸摸到先輩們以筆為槍的赤誠。

從葉坪“一蘇大”舊址到永新賀頁朵宣誓廣場,紅色印記串聯(lián)起生動課堂。賀頁朵宣誓廣場上,那份寫于1931年的入黨誓詞,見證著普通農(nóng)民黨員冒死守護信仰的壯舉。“這就是最樸素的忠誠,也是新聞人應(yīng)堅守的底色。”隊員們輕聲誦讀誓詞,眼眶濕潤。

在永新賀子珍紀念館,打滿補丁的軍裝、長征途中的書信手稿,無聲訴說著“中國革命第一位女紅軍”17處彈片傷痕的壯烈。“革命先輩用生命踐行信仰,我們要用報道傳承精神。”隊員們的感悟,正是紅色實踐的深刻回響。
創(chuàng)新傳承探新徑:讓紅色基因“活”起來
“廢舊磚窯變身紅色課堂,這才是文化傳承的創(chuàng)新打開方式!”在永新縣曲白鄉(xiāng),一座20余年歷史的廢棄磚窯讓隊員們驚嘆。通過AR技術(shù),三灣改編場景在斑駁窯壁上重現(xiàn);互動展柜里,“獨臂將軍”彭清云的故事觸手可及。這座研學基地既盤活閑置資源,又讓紅色歷史可感可觸,為隊員們打開“傳統(tǒng)+科技”的傳播新思路。

在吉安縣清江紅色名村,蘇維埃舊址的斑駁墻壁間,土地革命的故事通過老照片與講解員的講述鮮活起來。“紅色資源不是靜止的展品,而是需要我們用鏡頭和筆激活的精神富礦。”隊員們的感慨,道出了新聞人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

田野調(diào)查顯擔當:用腳步丈量時代溫度
“大爺,村里的預警信息是聽廣播還是看微信群?”在九江市兩區(qū)一縣的八個鄉(xiāng)鎮(zhèn),星火?馬新觀實踐小隊正挨家挨戶調(diào)研農(nóng)村巨災預警傳播模式。他們冒酷暑走田間,實地考察農(nóng)田、水利設(shè)施、地質(zhì)災害隱患點等,記錄村民對預警信息的接收習慣,助力鄉(xiāng)村提升巨災預警能力,為打通巨災預警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提供建議。

“在暴雨中記錄防汛措施,在曬谷場聽村民說需求,這才是‘腳力’的錘煉。”隊員們表示,這場調(diào)研讓他們明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是抽象理論,而是“俯下身子、沉到一線”的行動指南。

十余天的實踐中,隊員們從基層融媒的創(chuàng)新實踐里悟“扎根”,從紅色舊址的歲月痕跡中悟“初心”,從鄉(xiāng)村田野的真實故事里悟“擔當”。正如隊員們在總結(jié)中所寫:“未來將以筆為劍、以鏡頭為眼,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時代的報道中煥發(fā)活力,書寫新聞人的使命榮光。”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朱曉暉